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

因为只会有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可能的虚拟世界无穷无尽,所以你所在的这个世界碰巧是真实的可能性实际上接近于零。

这是一个模拟宇宙假说。假设人类存在认知边界(实际上必然存在),那么人类很有可能不能通过内部证据(现实世界)证明自己是否生存在一个模拟环境内,就如《黑客帝国》中,不吞下那颗红色药丸,就永远生活在母体里,永世不知自己只是一段程序。

Nick Bostrom 在 2003 年提出一个三难困境(这三者必有一项为真):

  1. 能有文明达到能模拟现实的水平可能性接近于0
  2. 后人类文明对模拟其进化史的兴趣接近于0
  3. 我们生活在模拟环境中的比例接近于1

这三条命题的前提是:意识可以被模拟,模拟现实理论上可行,未来人类拥有强大的计算资源。其中最有趣的一个议题便是意识是否可以被模拟。现在的科技水平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证明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否是模拟的,只能通过形而上学的方式推演。

现象意识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是意识的主观体验,这个体验可能可以用物理规律还原(唯物主义),也可能不可以(二元论)。我认为一个人的感受理论上不可能被另一个人所感知,主观上这种体验是唯一的,也是不可传递和复制的。我猜测每一个人对于“感受”的认知是不同的。也许在 A 的眼里,疼痛是这一种感觉,假设这种感觉从物理上完全复制到另一个 B 身上,B可能认为这种程度不至于达到他理解的疼痛,甚至可能完全不是疼痛。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意识不可能进入另一个人的脑子里,去获得同样的感知。这种主观意识的独立存在性和唯一性,被称为感质 Qualia(这个萦绕在我脑子里几十年的东西终于找到能够表达的词汇了)。感质同时也具有不可交流性和不可共享性。

如果意识是建立在纯物理和生物上的,那么理论上人类在科技相当发达的水平下完全可以模拟出意识,但我们仍不能确定这个模拟出来的意识体验是否与人类感知到的一致(哲学僵尸 Philosophical Zombie)。相对地,如果意识不能被还原(知觉难题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那么模拟现实不会存在,人类存在的所有时刻也不可能从理论上创造出模拟现实。